Uploaded by User14532

形式 所迫--形式对等再探索

advertisement
第 )) 卷
龙岩师专学报
第)期
U34;9:=
W3=0 )) P30 )
3G
I395K:9
)$$+ 年 + 月
1?:D2?;7
V3==?5?
%H;8=
)$$+
“ 形 式 ”所 迫
——
— 形式对等再探索
董丽云
摘要:动态对等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它既指出翻译的相对性和灵活性,更成为评判翻译效果的一个终极目
标。本文以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对比入手,探讨了形式对等的本质、必要性,最后阐述了它在翻译时代的进一步发挥
的重要作用。
关键词:形式对等;源语;审美
中图分类号:#$"!
文献标识码: %
文章编号:&’() * $++, - )$$+ . $) * $$!" * $/
而有所逊色,又把“故乡 ”译成了“G:62?;=:9A”,最大的缺陷是,
引言
圣经翻译家奈达 &!’+ 年提出的动态对等在翻译理论界
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从此翻译史上又出现两种原则之争:动
由于忽略了形式因素,导致了译文风格与内容不协调,文体
态对等翻译和形式对等翻译。奈达认为,动态对等翻译指接
斥之。
风格是诗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! 看来,形式对等并不能简单
受语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一致;然而形式对等,它强
下文将从形式对等的本质、必要性两个方面剖析形式对
调的是语言本身的形式和内容,忽略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效果
等是翻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手段,最后,通过阐释形式对等
的“与时俱进 ”,进一步揭示它在新时代的作用。
对等。那么,如其所言,在翻译中放弃形式对等,动态对等会对
《静夜思》
翻译造成何种效果呢?下面是李白
的两种英译本:
一、形式对等的真正含义
过去不少翻译是词对词、句对句的翻译,既脱离语境又
&0 12345267 89 : 6;:9<48= 98526
%62>:;6 62? @?A B
不考虑文化因素,所以译文或呆板生硬或歪曲原文。为改善
C >:6D2 62? E339@?:E7 D:76 : 6;:8=
译文,奈达采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
F3
译方法。但其对形式对等的界定过于狭窄,仍未超出句对句
@;8526B 73 D3=AB 73 G;:8=B
12:6 G3; : 7H:D? 86 5=?:E7
"
美国话语研究的学者 O?:45;:9A? - &!S& . 批评乔的语
的翻译。
I8J? 23:; * G;376 39 62? E:;589 3G EK A;?:E70
言理论只能用来解释孤立的语言和句法结构而把语义排斥
C ;:87? EK 2?:AB ……
在外,他进而批评奈达的核心句的转换实际上是句对句的翻
12? 7H=?9A8A E339 C 7??L
译,忽略了前后句子和语境的影响,更忽视了语篇类型的不
12?9 A;33H EK 2?:AB
同,风格的不一样。所以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的理论基
%9A 789J 63 A;?:E7 3G 62??……
石本身就有弊端。
MK G:62?;=:9AB 3G 62??0
“对等 ”是
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形式对等的“庐山真面目 ”。
“
”
“
针对效果而言,不是 同一 ,也不是数学中的等式 % T O”。形
- I0 N;:9E?; * OK95 译 .
)0 % 1;:9<48= P8526
式对等不能武断地定义为字对字、句对句的机械的形式同
%@?AB C 7?? : 78=Q?; =8526B
C >3;A?; 8G 86 R 7 G;376 :5;349A0
一,它要求读者将自己融入原文文化圈,对其风俗礼仪、思维
模式、表达习惯等等了如指掌,以原文文化一员的角色来阅
读译文。弗斯和韩礼德等提出在翻译中六个层次的形式对
I33J895 4HB C G89A 62? E339 @;8526B
O3>895B 89 23E?78DJ9?77 C R E A;3>9?A0
等:语音、音位、形态、词汇、句法和语义等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
- 许渊冲译 .
对于形式对等原则,最重要的莫过于结构,语义和语用上的
通 过比 较分析 ,许 渊冲的 译本 选取如 “7??”、“G89A”、
“=33J”等简单词汇 B 注意了唐诗五言绝句在形式上的严格限
对等,应尽量在较低级阶段形成对应,如果不能,就要向高一
级阶段调整。这种“适当调整,灵活对应 ”的形式对等在文学
制,在英译时每句诗行基本五个重读音节,一三两句压韵,二
翻译中尤为提倡。形似决非机械呆板的一一对应,文学语言
四两句压韵,充分考虑了原诗各方面形式因素,再现了原诗
本身的特殊性,即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,
的风格美学特征。而第一译本,虽然照顾了译文读者,除了因
“A;33H7 EK 2?:A”这类当代英语中过时词和结构
使用“62??”、
要求译者充分尊重源语的语言表达,举例来说:
F2? 87 633 =3> G3; : 2852 H;:87?B :9A 633 =866=? G3; : 5;?:6
收稿日期:)$$/—&)—&(
万方数据
!"
#$%&’()(张谷若译 )
她太矮,
经不起高度的赞扬,
个子瘦小经不起太大的赞扬。
这里,译者适当地调整了词性和句法,没有完全置原作
译为“-, +$,/ .&C( % 93’1$,,9”。那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概
“枣生桂子 ”
念空缺呢?如果把中国传统婚礼中的“红头盖 ”、
“ 41%9#%+7(’”,读者能感受到任何文化
译成“/(::&7+ +,/7”、
语言形式于不顾,撇开字面直接将深层含义表达出来,而是
新异吗?笔者认为不如采用形式对等的直译加注的方法来处
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法,再现了原作的语气、风格。
理,英美读者只有在读了注释之后才能理解其中的语义和文
二、形式对等的必要性
不言而喻,既然是“译 ”,必然会导致原文信息不同程度
化蕴涵。而且,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,翻译中适当运用形式
的“异 ”,如果完全抛开形式对等,难道不会引起原文信息的
予原文读者的空白,同时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
进一步减损吗?新批评认为,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内容而在于
能动性,如果译文读者由于经验视野和期待视野与原文读者
它的结构;如果从作品里寻求内容,挖掘概括作品的深层含
有差别,两者会冲突、碰撞,译文读者用打上了自己的民族文
义再运用动态对等原则进行翻译,更是违背新批评的原则,
化烙印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社会经验填补空白,就会产生原文
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,使形式失去内容,如
作者以及译者都意识不到的新奇享受。!
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。在新批评看来,
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,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意义的无法追
对等保留一定的源语文化,会创造性地留下了原文所不能给
D、巧妙地运用形式对等,有利于读者的审美体验。
翻译中要极力保存和传达作品的第三个层面——
— 意蕴,
踪。既然如此,形式对等在翻译中又是如何体现其必要性的
因为意蕴是作品的灵魂,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普遍
呢?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:
永恒的人性,是可以被世人所共享的,也正是基于此才具有
*、灵活贯彻形式对等,有利于保留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
巧妙性。
翻译保存源语的形象比喻,其间的民族特色可以给他们
可行性,译作可能最终被理解和接受。形式对等翻译因为较
为完整地保存了意蕴所依附的物质形体,也就为读者通过学
习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了解语言所指的概念,从而引起相应的
译语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的艺术享受。内含形象比喻的习语、
形象联想直至最终较为准确地领悟作品的灵魂提供了必要
谚语往往与该民族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有密切的关系。比如,
的物质基础,它的美学意义是深远的,具有可发展性。
英语中有这样的一个谚语 +, -, .%/ 0,$ % ’1((# 2,3 .,’( %
4,/) 英语中的这个谚语除了表示“得不偿失 ”,相当于汉语中
“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 ”意思外,还反映了西方民族习惯于花
而且,阅读译作是一种艺术欣赏,它是多种心理功能的
综合活动,包括感觉知觉、想象联想、情感体验与认识理解
等。想象凭借记忆仓库中所供给的表象作材料创造新形象,
高额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文化习尚,这些意思就是中文
谚语“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 ”所不包含的。所以直译为“一只羊
而记忆表象则是人们生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。所以,从美学
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 ”原形象体现得更为丰满。
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逐步解决的。
每一位作家,不论是好是坏,总有自己运用语言的妙处
所在。为了忠实于原作者,译者只有尽可能地再现其独具匠
心之处。比如:
5(%-.26 3#,7 1&’ .(0- (%$ ,7 -1( 4%..,3’ #%8(9(7- -/,
/%&-($’ #&-41(: ’,%#2) ;( %$,3’( <,&7- =2 <,&7-6 %’ % 4%$#(7-($ > ’
$3.($ ,#(7’ %7: =(%- -1( :3’- 0$,9 1&’ 4.,-1(’) ? 王仲年译 @
欣赏的角度来看,虽然形式对等翻译面对陌生问题,却是可
E、正确采用形式对等,可丰富译语表达。
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中已经含有不少是从外国的词汇
和语法里译过来的成分,他们经过考验洗炼,便沿用下来了,
(武装到牙
也成为民族语汇的一部分。如“%$9(: -, -1( -((-1”
齿 ),这也印证了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特性。但切勿不假思索地
吸收,因为“吸收 ”毕竟需要一个过程。
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苏贝叉出门外,在左耳贴地摔在
事实上,在我国达千年之久的翻译历史中,像佛经、西方
坚硬的人行道上。像打开的一支木工尺似的,他一节一节地
文学、哲学、科学著作等的翻译不仅引入了外邦思想文化的
撑了起来,掸去衣服上灰尘。
精髓,而且在语言形式上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。如胡适、梁
此外,译者完美地运用形式对等,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
启超都曾撰文认为佛经的翻译,为汉语创立新词,引入新概
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,使译语读者领略到原作者语言表达的
— 白话文
念达 DFGGG 多条,引入倒装句型,造成文学新体——
独特性和力度。
体,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。五四时期对西诗的译介直接影响
A、适当贯彻形式对等,有利于了解异域文化和风情。
了中国新体诗的成长。应该说,形式对等在丰富民族语言上
文化制约艺术,而语言又是一门艺术,所以,文化差异的
功不可没。
存在,必然会对语言的交流带来或大或小的障碍。正因为如
三、形式对等的“与时俱进 ”
此,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逐步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
近来,我国译界有人认为汉泽应有引进意识,主张在译
困惑,译者义不容辞。笔者认为,在跨文化翻译中,译语和源
语中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表达,但包含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就
文中适当使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西化的表现法。这是形式对等
翻译与语用学相结合的产物,以 AG 世纪 !G 年代初期“汉译
不能归化,否则,不仅容易产生误解,原义完全丧失,而且读
西化 ”和“西译汉化 ”的讨论为标志,不是找不到中国的表现
者丝毫感受不到异域风情。有些词涉及民族传统礼仪和宗教
观念,如把“B,: =.(’’ 2,3”翻译成“菩萨保佑 ”,这样反而会扭
曲和减损源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,降低对等的程度。又比如,
虽然很多异域文化可用异质同构得到解决,如“雨后春笋 ”可
!"
万方数据
法才使用外国表现法,而是有意识引进能接受的外国表现
法,以丰富祖国的语言为目的。例如,过去“%’ #,,$ %’ 413$41
“%’ -&9&: %’ % $%==&-”,
“.,,C 0,$ % 7((:.( &7 % 1%2
9,3’(”,
“胆小如鼠 ”,
“大海
’-%4C”等一类成语,分别译为“一贫如洗 ”、
捞针 ”。可是据语用学的观点,中国人阅读外国作品时大都有
“移情 ”的心理准备,知道自己在读译本,译本里讲的是外国
人,外国人说的是外国话。一位英国语言学家 #$%& ’()*+,-&
. /!0/1 //! 2 说过:“ 一种语言能接受它准备接受的外国成
分 ”,所谓外国的影响往往能加快一种语言内部的变化。这个
观点从理论上容忍了“汉译西化 ”。据此,上面的成语如分别
国色彩,使我觉得应该立即把这个说法载入英语词典! ”
可见,在新的时期,形式对等获得了新的内容,它使得英
汉两种语言互相渗透,丰富了他们的表达,从而更好地为翻
译服务。
结束语
由于译文受着多重的限制,有人把翻译比作是戴着镣铐
“胆小如兔 ”,
“草堆寻针 ”这类形式和
译为“穷如教堂老鼠 ”,
“
”
意义都达到等值的 西化 的译文,不突兀,而给人以新鲜感
跳舞,可以说译者是一主多仆的角色,他在翻译中关注的不
止于内容,还有原文的形式。王东风在其《中国译学研究:世
也许还丰富了汉语的表达。
与“汉译西化 ”相对的是,我国又有学者提出能否来一点
纪末的思考 》一文中指出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中国文学理
论比较重内容而轻形式,往往“得意忘形 ”,但可喜的是,当代
“西译汉化 ”。其实,美国诗人庞德早就成功地尝试“西译汉
文学理论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探讨有了新的发展。形式对内
“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 ”
(王昌龄
化 ”。举例来说,
《闺怨 》诗 ),他译为 3& 4-56-+78 (*$ 9-5&: ;%69 5&%)<5%+&($6
容的反作用以及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受到了极大的重视,这
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。
— (*$ 4$,( );-(*$,8 @-5&(, ,*+&+&:
=+(* :7+$>8 ,?7+&: 6%98 ——
. 作者单位:福建师范大学 2
(-=$7A 在此,他遵循的是汉语而非英语的语法结构,于是这首
诗的英译便成为由“年轻的妇女,春日,最漂亮的衣服和闪光
的塔楼 ”。可想而知,这种打破英语“ 陈规 ”的表达,会带给美
注释:
国人民多少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感受。结果,庞德等人就是以
"金堤A 等效翻译探索 I J K A 北京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
其创造性和叛逆性表达引发了西方一场意象主义诗歌运动。
近期语用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又把注意力转向“中国式英
司,
/!0!A LM N LOA
#任晓霏A 论文学翻译形似 I #K A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,
语(B*+&:;+,*)”和“中国英语(B*+&% C&:;+,*)”的讨论。这其实
“西译汉化 ”讨论的继续和深入。李文中以他
是“汉译西化 ”、
MPP/,. / 2 :
/POA
所界定的“中国英语 ”和“中国式英语 ”为前提,正确指出,研
究运用形式对等翻译的中国英语“无论对语言学还是对社会
学院学报,
MPPP ,. M 2 :
Q!A
现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” 。更有甚者,D%7&$9 指出因“错译 ”
!
而导致的 B*+&:;+,* 有不少要比地道的英语更有力,更有影
“抽烟罚款 ”,
响。例如,对于告示牌上的标语“勿乱扔垃圾 ”、
操英语的本族人会说 “E*$ 67-??+&: -> ;+(($7 +, ?7-*+4+($6”、
“ 意译 ”之争 I # K A 北京第二外国语
$陈亚丽A 超越“ 直译 ”
!李文中A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I # K A 外语教学与研究,
/!!O,. Q 2 :
ML N M"A
参考文献:
I / K 郭建中A 文化与翻译 I J K A 北京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
“F- ,@-G+&: -7 9-5 =+;; 4$ ?7-,$)5($6”8 而 B*+&:;+,* 的说法
“F- ,@-G+&: -7 9-5 =+;; 4$ ?5&+,*$6”比起
是“H- &-( ;+(($7”、
司,
MPPPA
I M K 朱立元A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I J K A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
标准英语,这句显得更直接、更有力。D%7&$9 的文章还进一步
“在云南,在出席一个正式
表达了他对某些 B*+&:;+,* 的赞赏:
出版社,
/!!"A
I O K 刘润清A 西方语言学流派 I J K A 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
宴会之前,我的中国同事问我是否要打扮得漂亮一点,穿上
(节日的盛装 ),我觉得这个说法概括了
我的“*-;+6%9 );-(*$,”
出版社,
MPPMA
I Q K 束定芳A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I J K A 上海:上海外
通常说的“4$,( );-(*$,”的全部内容,显得格外有力和富有中
语教育出版社,
MPP/A
万方数据
!"
Download